• m.quanpro.cn
  • 请在电脑端访问:
    www.quanpro.cn
分网
当前位置:尊龙凯时平台登录 > 论坛内容 > 退耕还林 > 正文 站内导航
[][]

临县退耕还林以后种什么

媒体:网络  作者:佚名
专业号: 2009/12/21 7:22:07
        今年3月份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植树种草行动,其进展情况如何,吸引着亿万人关注的目光。

    成绩背后有隐忧

    国家林业局的最新消息说,我国西部13个省区174个试点县已经全部行动起来,上半年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37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464万亩,分别占下达计划的71.3%和71.6%。但这个喜人成绩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经济林”多于“生态林”。在退耕地还林的367万亩林地中,经济林占到25%以上。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川、甘肃、山西三省,以干果、水果等为主的经济林比例高达64.1%,有的省区经济林比例甚至占到80%以上。与“经济林”一枝独秀相比,种“生态林”的积极性不高。
    出现了形式主义做法。有的地方为了追求“整齐划一”,把公路两旁的所有坡耕地纳入工程区一次退耕,形成一些全退户,导致有的农民失去基本口粮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一些地方栽“任务”树,仓促上阵,把退耕还林搞成了仅供参观的“样板工程”,不惜花20元一株的高价将用于城市绿化的桂花树和五六厘米粗的樟树栽到山上。
    随意扩大试点范围。有的地区为了搞平衡,实行利益均沾,将试点面随意扩大,撒胡椒面,甚至使该退的坡耕地退不下来,不该退的基本农田却退了下来,起不到示范作用。据了解,全国13个省(区、市)实际开展的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县达到312个,比计划的174个县增加了79.3%。
    有关部门指出,退耕还林还草不是简单的还树还草,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还”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确保生态林草的主体地位”。在下一步的试点过程中,一些地方如果仍对退耕还林,到底还什么的政策精神认识不足,就可能钱粮补了,耕地也退了,林草也还了,却达不到应有的生态效益。

    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这次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之始,就规定了将植树种草和管护任务不仅长期承包到户到人,而且向退耕户无偿供应所需的种子和苗木,发给林草权属证明。除每年每亩20元钱的现金补助外,长江上游每年每亩补助粮食150公斤,黄河中上游每年每亩补助粮食100公斤。对于补助年限,方案还特地说明“根据试点情况,需要几年就补几年”。
    有关部门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原有的钱粮补助的基础上,对全部退耕转为造林种草专业户,考虑由国家长期供应口粮。另外,对农民承包的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植树种草后,承包期将延长至50年。
    然而,一些试点地区只看到眼前的优惠政策,而看不到国家“以粮食换生态”的长期发展战略,因而陷入误区。
    误区之一:把退耕还林政策当作扶贫措施。一些地方提出,趁着国家政策优惠,赶紧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于是,把讲究经济效益放在生态效益之上,借此大力发展经济林。不久前重庆江津市山林承包人周中元,为套取国家天然林保护资金,将承包的数百亩天然林全部砍掉,种上快速成材的杉木。
    误区之二:把生态问题和生计问题对立起来。西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的174个试点县,大多数是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县。这些地区的生态恶劣,大多数的坡耕地肥力小,水源上不去,粮食平均亩产只有130公斤左右。农民们往往靠扩大种植面积来解决温饱问题。但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垦草种粮,进一步导致了土壤荒漠化,粮食产量更加低下。
    误区之三:西部一些同志认为,上游退耕还林,是为下游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没有看到毁林开荒,导致了生态恶化与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是造成西部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退耕还林和改善生态,先得益的是西部地区,然后才能达到上中下游都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生态效益是根本

    国家林业局生态管理中心负责人指出,从政策上讲,为保证农民生计,国家允许在坡度较缓、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退耕地有规划地种植一定比例的经济林。但如果比重过大,不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不仅达不到退耕还林应有的生态效益,而且也不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因为大面积发展经济林才能形成优势产业,而这样势必造成种植结构雷同,等到这些林子都进入盛果期,农民难免陷入销售难的窘境。另外,一味地强调发展经济林,使得一些苗木贩子哄抬价格,导致此类种苗价格暴涨。
    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只要明确退耕还林必须以生态为本,再加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完全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
    四川省长宁县有大量天然竹林。当地政府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在退耕以后的坡地上广种竹子,发展独具特色的“竹产业”。竹类植物既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而且生长快、成材早,三五年就能开发利用。这个县一方面在选种上,以杂交竹笋竹为主,这种优质竹第二年就可产竹笋,较快让农民受益;另一方面,开发建成竹类产业基地,让更多的劳动力向旅游、竹产品加工、营销等二、三产业转移,为退耕还林以后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内蒙古、山西等地独辟蹊径,种植多年生牧草,既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又可打草养畜、增加收入,一举两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90年代初时,深受荒漠化和贫困化的困扰,从1994年起,这个地区自发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种植劣质红皮小麦的耕地一半改种耐旱高产的玉米和土豆,一半退耕还牧,种植以柠条为主的灌木和以沙打旺为主的多年生牧草,并由政府每亩补贴一只基础母畜。6年退耕1200万亩,呈现出一派粮丰草茂畜旺人增收的局面。
    山西省则采取由技术人员承包的办法,目前已发展造林专业队130多支5000余人,实行育苗、整地、栽植一条龙,规划、设计、作业、建场一体化,有力保障了旱地的林草成活率。这个省的临县,在坡耕地上栽植枣树,枣树带之间种灌种草,利用灌草养鸡积粪,又为枣树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创造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地区退耕还林生态经济效益结合的新途径。
    我国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实行省级政府负责制,国家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政策支持,具体操作上各省视情况而定。除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合理搭配乔、灌、草的比例外,个别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地区,还可考虑全部封山育林,通过发展不破坏植被的加工业、森林旅游业等二、三产业,加大小城镇建设步伐等办法,减少农民对耕地的依赖程度。
    为了使这项百年大计落到实处,国家林业局还专门成立了西部生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科技支撑方案,并要求制定县级作业设计,确定相应的树草种及林草种结构,为农民种树种草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加强了耐旱树草种、集水保墒技术等实用科技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使用等,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阅读 457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尊龙凯时平台登录的版权声明:
1.依据《》,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尊龙凯时平台登录的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尊龙凯时平台登录的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