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quanpro.cn
  • 请在电脑端访问:
    www.quanpro.cn
分网
当前位置:尊龙凯时平台登录 > 媒体报道报送平台 > 林业媒体 > 正文 站内导航
[][]

我在中国学治沙

媒体:新华社  作者:内详
专业号: 2018/8/31 9:48:04

来源: 新华社

埃利娜(右)和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刘虎俊在老虎口防沙治沙示范区考察(8月25日摄)。

“麦草入沙10厘米,草扎直立,露出20-30厘米,横竖成行,间距1米。”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甘肃省民勤县治沙综合试验站,纳米比亚学员埃利娜在中国老师的指导下,一边复述着技术要领,一边熟练地使用铁锨在沙地上开槽、覆草,半个小时后,一片草方格沙障就初具规模。

今年37岁的埃利娜是纳米比亚的一名农业科技官员,长期关注荒漠化治理。7月30日起,她与来自埃及、博茨瓦纳等国家的其他11名学员一起,参加由中国商务部主办、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承办的2018发展中国家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修复技术培训班,在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中学习流沙固定与植被恢复、绿洲与交通干线防护林体系构建等先进的中国治沙经验和技术。

“学到了很多,尤其是一些新技术、新思路,中国的防沙治沙工作逐渐成为世界样本,非常值得借鉴学习。”第一次来中国的埃利娜兴奋地说,她特别重视每次外出参观和实践的机会。在老虎口防沙治沙示范区,埃利娜看到沙漠里的大片梭梭林下可以通过种植肉苁蓉获得经济效益,对沙漠创造的绿色财富惊叹不已。

“我去过很多地方,但这样的景象还是第一次见到。中国的治沙经验告诉我们,恢复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埃利娜说,纳米比亚最大的沙漠约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她希望通过学习中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找到适合本国的治沙路径。随着合作交流逐步加强,中国治沙的经验与智慧正在让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和地区获益。“希望有更多的非洲同行来中国学习,把学习获得的宝贵财富带回国造福家乡人民。”埃利娜说。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埃利娜(右三)在甘肃省民勤县治沙综合试验站学习制作草方格沙障(8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埃利娜(右一)在甘肃省民勤县治沙综合试验站学习制作草方格沙障(8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埃利娜(左)与学员一起参观民勤县日光温室大棚(8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埃利娜(左二)在甘肃省荒漠化和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内学习(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在甘肃省民勤县治沙综合试验站,埃利娜(中)与同伴抬着麦草准备制作草方格沙障(8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埃利娜(左)和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刘虎俊在老虎口防沙治沙示范区考察(8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埃利娜(右)和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刘虎俊从老虎口防沙治沙示范区观察已经成活的梭梭林(8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8月25日无人机拍摄的甘肃省民勤县老虎口防沙治沙示范区的大片梭梭成林。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埃利娜(前)在甘肃省荒漠化和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内学习(8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埃利娜(右一)在甘肃省民勤县治沙综合试验站学习制作草方格沙障(8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阅读 743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尊龙凯时平台登录的版权声明:
1.依据《》,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尊龙凯时平台登录的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尊龙凯时平台登录的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