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quanpro.cn
  • 请在电脑端访问:
    www.quanpro.cn
分网
当前位置:尊龙凯时平台登录 > 地方林草动态 > 大兴安岭 > 正文 站内导航
[][]

春天的故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报道之大兴安岭精神篇

媒体:大兴安岭日报  作者:贾晓丹
专业号: 2018/11/6 16:20:48
大雪中跋涉的伐木工人。马玉秀摄
开山修路的建设者们。
挺进高寒禁地,开发大兴安岭。
图为张美钧正在和同事们一起工作。(右二为张美钧)
火烧迹地重披绿装。
万众一心降火魔。
焦土上重建家园。
在雪地里垒灶生火化雪做饭。

    薪火相传的大兴安岭精神

    □小微

    在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几代开发者、创业者、奉献者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创造了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大兴安岭精神,即“战严寒,破禁区,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树雄心,立壮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顾大局,爱集体,立足本职的务实精神;同甘苦,共命运,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

    从原始森林到现代化城市,林区人民创造的是一个伟大的人间奇迹。上世纪中叶的大兴安岭人迹罕至,生存条件极其艰苦。在历次开发建设中,开拓者们面对“滴水成冰,吐痰成钉”的极寒天气,爬冰卧雪,穿越林海,开山劈岭,筑路架桥,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不计得失,战天斗地,在“高寒禁区”站住了脚、安下了家,无怨无悔地把满腔热血倾注在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伟大事业中。

    奇迹伴随着豪迈崇高的精神和艰苦的鏖战一起成长,成就了独特的大兴安岭精神。在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一代又一代大兴安岭人继承了先辈的光荣传统,创造了无数人们认为在高寒禁区不可能实现的奇迹,将亘古荒原变成了一颗闪耀在北国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他们不惧火魔、不畏水患,战胜了数次天灾人祸,克服了停伐转型的阵痛,不断丰富着大兴安岭精神的内涵,并使其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坚守北极战严寒 赤诚一片为气象

    周儒锵,一个把根扎在大兴安岭,无怨无悔把终身奉献给气象事业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战严寒、破禁区,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给中国的北极撑起一片蓝天。

    1953年10月,周儒锵从部队复员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哈尔滨气象站工作。1962年9月份的一纸调令,他又匆匆赶到祖国的最北端漠河县北极村。从此,这个生长在温暖南国的广东人扎根在了冰天雪地的祖国最北方,开始了他34年的北极村气象生涯。

    北极村,被称为神州北极和冷极的地方,年平均气温在零下4.9℃,冬天最低气温值曾达到零下52.3℃,全年无霜期仅有80天左右。冬季,常常是前半夜炉火烤得地上开化流水,后半夜炉火一灭,鞋都冻在地上。睡觉时,就是把棉袄、棉裤、皮大衣全压到身上,还冻得浑身发抖。外出观测时,穿着皮袄、毡靴、戴上大皮帽子,还是觉得刺骨的冷,这对一个南方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34年里,周儒锵既当气象观测员,又当预报员和报务员。漠河气候站每天要8次向北京气象中心传发情报,34年来累计发报99280次,无一次漏报,业务质量年年达到99.8%以上的优秀标准。多年来,他整理的原始气象资料报表,给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气象数据。

    他不仅在理论上、实践上不断充实自己,还为林区培养了50多名气象技术人才。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也成了“气象世家”,两个孩子都报考了气象学校,并且学成后都回到漠河气象站工作。在数十年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里,他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胃病、颈椎病、慢性肝炎等疾病。尽管如此,1995年他退休后仍不退岗,继续为气象站严把技术关。

    周儒锵曾2次被国家气象局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先后28次荣获县、地、省和国家级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和模范共产党员等称号;1985年获得《中国青年报》“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银质奖。1996年10月,他的事迹随着“大兴安岭精神”事迹演讲团传遍了全省,并被载入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脊梁》一书。以周儒锵为原形拍摄的我国首部反映气象人工作、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北极光》,讲述了两代气象人的感人故事,歌颂了气象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高寒禁区”架“天路”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大兴安岭林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艰苦已成为过去。新时代,大兴安岭人发扬当年铁道兵开山修路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在“高寒禁区”建起了民航机场。2008年5月26日,大兴安岭漠河机场一次试飞成功,创造了在高寒冻土带上高速度建设机场的奇迹。

    在漠河修建机场并非易事。这里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零下5.5℃,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时间长达8个月,最低气温曾达零下52.3℃,处于永冻土地带。在永冻土地带上修建机场,这在我国机场建设史上还是首次。冻土带的地层中有冰晶和冰层,一旦外界温度进入,就会破坏原有地质的稳定性。冰层一旦融化,就会造成跑道塌陷。

    为寻找尊龙凯时平台登录的解决方案,机场建设项目组多次拜访业内专家,补充完善地质勘测资料。经过勘察、论证、再勘察、再论证、再审定、编制设计方案、完善设计方案,200多个日日夜夜的探索,初设报告终于顺利通过。为了不影响整个施工进度,他们决定采用破坏冻土、允许融化的措施,根据计算结果,对融化深度范围内的地基进行处理,尽可能缩短挖开后回填时间,减少热量进入。事实证明,这个措施效果非常好,从2008年建成至今,机场运行非常稳定。

    2012年6月,加格达奇运输机场的建成通航,是大兴安岭地区继2008年6月漠河机场通航后,又成功建设的一个现代化民航机场,开创了我国一个地市级城市拥有两个民航机场的先河,在大兴安岭交通建设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加格达奇机场成为东北地区“十二五”期间开航的第一个民用机场,也是东北地区第20个、全国第185个从事旅客运输的机场。

    在两个机场的建设过程中,机场建设者们充分发扬大兴安岭精神,不畏严寒酷暑,抢抓工期,战天斗地,把许多“不可能”的业内共识变成了“可能”,变成了现实,创造了机场建设史上的奇迹,在中国的最北方,成功地架起了空中“天路”。

    

    扎根大兴安岭 播种绿色希望

    张美钧是原新林林业局碧洲林场高级工程师。1965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的张美钧携同窗女友加入到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大军行列。

    那时的大兴安岭林区条件极其艰苦,气候极寒,形容冬季“滴水成冰,吐痰成钉”绝不夸张。在这样的条件下,住着帐篷房、吃着高粱米饭、睡着小杆床的张美钧却心无旁骛,誓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无私奉献。

    从1975年开始,他对大兴安岭林区不同林型、林冠下种子发芽数量进行测定,1980年提出机械促进天然更新法,采取这种方法,不仅省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加快了恢复森林资源的速度。在5年的艰苦探索中,他和夫人林淑云从600多米高的山坡上背样土,在苗圃精心搞实验,带领职工采用这种方法更新了18万亩林子。

    碧洲林场有座山过去叫“光秃山”,1981年,通过采用张美钧的三防整地造林法,在这座山上栽了400多亩樟子松,现在,当年的“光秃山”已经成为一片蓊郁绿海,最高的树木已有4米多高,已更名为“凤凰山”。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张美钧先后研究出樟子松植树造林法、落叶松无性繁殖法、塔头方育苗造林法等10多项重要科研成果。他所在的碧洲林场在1990年实现了更新跟上采伐,森林覆盖率达82.1%。

    1992年初,东北林业大学将碧洲林场作为引种西伯利亚红松的科学实验点。1996年,张美钧去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考察,回国时什么也没买,只背回了100多公斤重的西伯利亚红松枝条。由于红松枝条需要做低温保鲜处理,他花高价从俄罗斯人手中买来冰块放在枝条里,9天的漫长旅途、五次中转,他疲惫地把这些远道而来的宝贝背回碧洲林场后,又找来一辆手推车,和夫人把枝条送到6公里外的林场苗圃地窖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张美钧的精心照料,他嫁接的1500棵苗木一天天茁壮成长起来,共成活1250棵,存活率在83.5%以上。

    张美钧引种西伯利亚红松的成功,对调整大兴安岭的林木结构作出了重大贡献。多年来,张美钧把全部的心血都奉献给了这片大森林,谱写了一首大兴安岭精神的“颂歌”。

    

    众志成城 抗灾重建

    人常说水火无情,然而在天灾人祸面前,大兴安岭人却以高度的大局意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战胜火魔水患,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森林火灾,5万人痛失家园。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大兴安岭人没有害怕、没有退缩,5.8万名军、警、民不畏大火的炙烤和浓烟的熏呛,忘记了痛、累、饥、渴,用手里的扫把、地上的沙石和一切能用来扑火的工具,先后组织大战役4次,小战役数百次,局部战斗上千次,经过28个昼夜的鏖战,于6月2日将大火彻底扑灭。他们以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期军民团结、勇敢战斗的壮丽凯歌。

    灾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大兴安岭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以大局为重,又提出“吃三睡五干十六”的口号,全身心地投入到恢复家园的工作中。他们脚踏焦土,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经受了严寒、饥饿、疲劳的严峻考验,仅用2年时间就恢复了生产;3年时间完成了抢采抢运火烧木1270万立方米的任务。创造了10年内完成森林更新、火烧迹地重新披上绿装的奇迹。

    1991年6月24日至30日,大兴安岭南部大部分地区大面积连降暴雨,爆发特大洪水,共有2县、4区、38个乡镇林场、15万余人同时受灾,塔河县城水深平均达3米。水患洪灾冲不垮大兴安岭人的坚强意志,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发扬先辈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动员各方力量,同甘苦、共命运,一面抢险保证群众及时撤离,一面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及时让广大灾民住进新居,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彰显大兴安岭精神的大事记

    公式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森林火灾。大火洗劫了西林吉、图强、阿木尔3个林业局局址和9个林场。5万余人痛失家园。大兴安岭人与扑火部队官兵英勇奋战28天,彻底扑灭了大火。火灾后,大兴安岭人又提出“吃三(顿饭)睡五(小时)干十六(小时)”的口号,他们脚踏焦土,仅用2年时间就恢复了生产,3年时间完成了抢采抢运火烧木1270万立方米的任务,在10年内完成了森林更新,火烧迹地重新披上了绿装。

    公式1988年7月28日,“铁道兵大兴安岭会战纪念塔”在加格达奇北山落成,以此纪念为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献出生命和青春的铁道兵。

    公式1991年6月24日至30日,大兴安岭南部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雨量达120~160毫米,爆发特大洪水,共有2县、4区、38个乡镇林场、15万余人同时受灾。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不顾自身生命安危,勇敢地站在了抗洪救灾的最前列。他们一手抓抗洪抢险,保证群众及时撤离,无一人死亡;一手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仅用短短4个月时间,就让广大灾民住进新居,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公式2008年5月26日,漠河机场一次试飞成功,创造了在高寒冻土带上高速度建设机场的奇迹。

    公式2014年4月1日,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上万名林业工人面临转型的困惑。停伐后的林区人民依然弘扬大兴安岭精神,在坚守生态资源“红线”的前提下,全面转向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发展替代产业,担负起为祖国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的重任。

    

    为大兴安岭开发建设 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

    开发总指挥罗玉川

    硬骨头战士张春玉

    林业铁人常孟久

    独胆英雄曹发庆

    女子采伐队

    女子架桥连

    女马永顺张克福

    集材大王丁孝民

    北国天使路孟琢

    “克祥风采党员服务队”队长戚克祥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 贾晓丹撰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片)

  
阅读 7808
省份 融媒体指数 融媒体系数
平均数 1


loading...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尊龙凯时平台登录的版权声明:
1.依据《》,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尊龙凯时平台登录的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尊龙凯时平台登录的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网站地图